在吉林敦化的烈士陵园中,一座庄严的墓碑静静伫立,碑上铭刻的一个个名字,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又无比悲壮的抗日史诗。这便是戴万龄家族的丰碑,在山河破碎、风雨飘摇的抗战岁月胜宇配资,全家57人投身抗日救亡的烽火硝烟,54人血洒疆场,以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。
戴万龄,1871年出生于山东莱州府掖县,4岁时随家人闯关东,定居在吉林敦化县沙河沿。经过几代人的打拼,到戴万龄掌家时,戴家已拥有400多垧土地,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大户。家中四世同堂,人口众多,还组建了民团,配备百余支枪以防匪患。戴万龄为人豪爽、乐善好施,灾荒年间主动减租,救济乡亲,在十里八乡威望颇高。但平静富足的生活,随着1931年“九一八”事变的爆发被彻底打破。
日军的铁蹄肆意践踏东北大地,烧杀抢掠无恶不作。戴万龄眼见同胞惨遭屠戮,家园满目疮痍,心中燃起熊熊怒火。彼时,他的结拜兄弟王德林组建“中国国民救国军”,举起抗日大旗。1932年2月,王德林率部来到沙河沿,戴万龄毫不犹豫,杀猪宰羊犒劳部队,随即变卖部分家产充作军饷,购置枪支弹药。他以戴家看家护院的炮手为骨干,召集自家五个儿子、四个兄弟以及叔侄等共50多名戴家子弟,又动员周边村屯200多名猎户、青壮年,组建起一支300余人的抗日队伍,加入国民救国军,编为第五营,人称“戴营”,戴万龄出任营长。
展开剩余73%1932年2月20日拂晓,戴万龄率“戴营”随救国军第一次攻打敦化县城。战士们怀着满腔热血,奋勇冲锋,一度成功占领县城,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。然而,由于内奸告密,日军迅速从吉林增派援兵,还出动飞机助战。面对强敌,救国军无奈撤离。日军恼羞成怒,直奔沙河沿胜宇配资,将“戴家大院”团团包围,残忍杀害留守的戴万龄堂弟戴万生,一把大火烧毁了戴家的房屋、粮食与物资。这场劫难不仅未让戴家人退缩,反而更加坚定了他们抗日到底的决心。
此后,“戴家军”跟随救国军辗转于吉、黑两省东部,参与了镜泊湖连环战、二次和三次攻打敦化以及攻打额穆、安图、东宁等诸多战斗。戴万龄治军严谨,身先士卒,每次战斗都冲锋在前。“戴家军”的子弟们大多出身“炮手”、猎户,枪法精准、作战勇猛,在战场上屡屡重创日伪军。1933年1月,日伪军重兵围困东宁的王德林总指挥部,王德林决定率部分伤病员和家眷撤往苏联,并劝说戴万龄一同前往。戴万龄斩钉截铁地回应:“我生为中国人,死为中国鬼,绝不死在异乡!”随后,他与留下的部队一起突出重围,继续坚持战斗。
救国军解体后,“戴家军”先后加入绥宁反日同盟军、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、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,在党的领导下,战斗愈发英勇。戴万龄的六儿子戴克政,16岁便随父投身抗日,从警卫员做起,凭借出色的表现,先后担任排长、连长。1933年冬,他加入中国共青团,1935年光荣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。1936年,戴克政升任抗联五军二师连长,1938年6月成为三师九团团长。他作战机智果敢,在吉东地区的抗日斗争中声名远扬。然而,1938年8月,戴克政带领13人执行任务时,被200多名敌人包围。他指挥战士们沉着应战,经过激烈战斗,终因寡不敌众,11名指战员英勇牺牲,戴克政也壮烈殉国,年仅22岁。
1937年,抗联部队面临严峻的给养困难。戴万龄奉命潜回沙河沿一带筹集粮食和物资。不幸的是,他被汉奸出卖,落入日寇之手。日军用铁丝捆绑住他的双手大拇指,将他押解示众。戴万龄的三儿子戴克吉为营救父亲,率战士在马鞍山一带伏击敌人,虽然打死数名日伪军,但因力量悬殊,与十来个战士当场牺牲。戴万龄在狱中受尽酷刑,始终坚贞不屈,最终英勇就义,享年67岁。
在漫长而残酷的抗战岁月里,戴家子弟前赴后继,无畏生死。戴万龄的长子戴克勤在作战中身负重伤,回到沙河沿东沟养伤,后被汉奸出卖被捕,1945年3月因伤重去世;次子戴克俭、四子戴克志在对敌作战中牺牲;五子戴克选进入敦化县伪警察队做地下情报员,多次为抗日部队提供重要情报、购买军需物资,1939年因被同事怀疑敲诈,搏斗中受伤身亡。此外,戴家的叔辈戴万春、戴万珠、戴万发等众多子弟,也都在抗日战场上献出了宝贵生命。
到抗战胜利时,戴家57人投身抗日,仅有3人幸存。他们用热血和生命捍卫了民族尊严,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。2022年11月,吉林省人民政府追认戴万龄等7位戴家子弟为革命烈士,加上1995年民政部追认的戴克政烈士,戴家共有8位烈士的名字铭刻在敦化烈士陵园的“革命烈士榜”上。
如今,戴万龄家族的抗日事迹在当地广为传颂胜宇配资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。他们的故事是东北抗联艰苦卓绝斗争的生动写照,彰显了中华民族面对外敌入侵时,不屈不挠、舍生忘死的伟大精神。那些在白山黑水间浴血奋战的身影,虽已远去,但他们的精神永远闪耀,成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不朽的丰碑,时刻提醒着后人,铭记历史,珍惜和平。
发布于:四川省高忆管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